聯系電話 
13376399987 / 15318861887
作者: 發布時間:2021-10-18 17:02:22點擊:819
你肯定知道水質監測,但你知不知道水生態監測?
"水生態監測這個概念看似新穎,但實際早在2008年,水利部就對此提出并多次召開會議商議,明確要將水生態監測列入“水質監測”和“水功能區、省界水體及取退水水質監督管理”等經常性業務工作之中。近日,北京發布的一則新聞通告,又一次將水生態監測推向大眾視野。1北京啟動新一輪水生態監測,地表水體全覆蓋
8月20日,北京市水文總站對外公布,將開展2021年度第二輪水生態監測工作,范圍覆蓋北京全市166個主要地表水體。
市水文總站總工程師黃振芳介紹,目前北京地區水生態監測站點已經從原來的66個增至166個,涵蓋全市主要地表水功能區和濕地保護名錄中的全部濕地,以及近幾年新建的重要濕地公園,實現了全市主要地表水體的全覆蓋監測。
據了解,此次水生態監測工作為今年第二輪,年底還將有一輪水生態監測。按往年情況,水生態監測在一個年度一般分3次,分別于水生動植物生長的萌發期(3~6月份),繁盛期(9月),衰亡期(11月)進行。
實際上,北京市自2009年以來推進水生態監測工作已有12年,從最初的面向水源地及重要景觀水體,到如今的主要河流湖庫全覆蓋,水生態監測范圍不斷拓寬,指標體系也得到不斷完善。
水生態監測,具體監測什么?
水質監測大家都不陌生,它是從水環境質量維度,對水體中各類污染物濃度及變化趨勢的監測,面向的是理化指標。
水生態監測目前無統一定義,但從各地陸續開展的工作及文獻資料來看,水生態監測大多是從水生態系統維度出發,對生態環境中的各要素、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生態系統結構和功能進行監測,既包括常規水質監測,也包括水生生物監測、水文監測等。
關于水生態監測的具體指標體系,目前尚無統一標準。
參考北京水文總站近年來的數據,其將水生態監測的指標分為生境、理化、生物三種指標類型。生境指標如水深、水面面積、濱岸帶植被情況、更新周期等;理化指標則諸如水溫、溶解氧、氨氮、總磷等常用水質指標;生物指標則包括魚類、水生植物、浮游植物、浮游動物等種類、數量等。
北京市2020年發布的《水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范》,亦將上述指標體系明確為水生態監測的內容,形成了相對完整的地方標準。
為什么要進行水生態監測?
一直以來,在評價河湖水資源質量時,基于理化指標的水質監測是應用最為廣泛的方法,很早就被作為管理工具用于水資源保護工作。
水質監測評價簡單高效,也符合彼時水治理水保護的任務要求。但隨著我國治水矛盾的轉變和新時期治水目標的要求,僅通過若干理化指標評判水體好壞的方式就顯得過于單薄。
2019年1月,水利部部長鄂竟平在全國水利工作會議上表示,當前我國治水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群眾對除水害興水利的需求與水利工程能力不足的矛盾,轉變為人民群眾對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的需求與水利行業監管能力不足的矛盾。
“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引,明確提出了新階段的治水目標:有河有水、有魚有草、人水和諧。可以毫不夸張地說,這一目標的提出,也標志著水治理、水修復工作從以往單維度的理化指標考核向多維度的水生態健康考核的一次質的躍進。
水生態監測是一種系統思維、生態思維,是衡量水體是否健康、生態系統是否完善的重要標準。
從根本上講,水生態監測的目的,是為了水生生物多樣性、水生態健康以及最終的人類健康而服務。
正如水利部中科院水工程生態研究所李鍵庸所說,“水生態監測是生態環境保護的基礎,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
從北京看全國,水生態監測經歷了怎樣發展?
2008年,水利部明確表示,將水生態監測列入“水質監測”和“水功能區”水功能區、省界水體及取退水水質監督管理”等經常性業務工作之中。
同一年,太湖、巢湖、滇池、洪澤湖等國內16個大型湖庫啟動水生態監測試點工作;
2009年,水生態監測試點擴大至33個區域。
2010年,水利部印發《河流健康評估指標、標準與方法(試點工作用)》等文件,全國范圍內正式啟動河湖健康評估試點工作,水生態監測與健康評價成為工作重點。
2012年2月,為保護松花江流域水生態環境,哈爾濱市頒布《哈爾濱市水生態監測條例》,成為全國首部規范水生態行業的管理法規。
2013年,水利部水文局召開水生態監測工作座談會,明確水生態監測工作是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水文部門必須深入推進的重點工作。
2018年,水利部黨組提出“水利工程補短板”的總基調,強調補齊生態修復短板是其中重要任務之一,并明確指出“在生態方面提出可量化、可操作性的指標和清單”。
2020年8月,水利部發布《河湖健康評價指南(試行)》。
2020年,北京發布《水生態健康評價技術規范》。
2021年2月,蘇州市發布《河湖健康評價規范》。
2021年8月,江西省發布《河湖(水庫)健康評價導則》。這些健康評價規范,均對水生態監測提出了具體指標要求和監測方法。
全國開展水生態監測或將是趨勢
習近平總書記說,“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
良好的生態環境,就是新時期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之一。要評判生態環境好還是不好,需要的是系統思維,多維尺度。
“‘十四五期間,水環境監測將從現狀監測向預警監測跨越,水質監測也要向水生態監測跨越。”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工程師解鑫認為,在水生態方面要繼續完善環境監測技術和數據質量管理與控制技術。
解鑫表示,要基本實現以“自動監測為主、手工監測為輔”的水環境質量監測與評估的體系,水環境質量監測自動化、標準化和信息化水平顯著提高。到“十四五”末期,初步構建水生態監測技術體系,探索由常規理化指標評價向水生態環境綜合評估的轉變。
隨著水生態健康理念的不斷深入,相信水生態監測肯定不會僅僅在北京一枝獨秀,或者僅在太湖、巢湖、滇池等重點湖庫作為試點。全國開展水生態監測,或只是時日問題。
畢竟,對于優美的水環境、健康的水生態的訴求,已是今日之中國的“剛需”。